当前位置:
首页
“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系列培训研讨活动在辽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07
点击量:2590

11月4日至6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系列培训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以“智聚辽沈,赋能东北”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和“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部署,提高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机械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活动得到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柴天佑,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原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等200余位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本次活动,线上有超过10万人同步参加会议。

活动现场

周济院士作报告

培训会上,周济院士作《智能制造导论》综述,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的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这三个基本范式。周济表示,采取三个基本范式“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因企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坚持“创新引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并行推进智能制造的新路。

柴天佑院士团队围绕“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主题作报告,以流程型制造工厂走向智能工程的典型案例,阐释了发展智能工厂是流程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与工业人工智能驱动流程型制造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系统结构以及实施策略。

赵继作《智能制造工程教程》综述,介绍了教程编写和出版情况。赵继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教程》本着面向未来、服务需求,赋能主导、制造为本,兼容开放、与时俱进,分类多元、特色发展的编写原则,注重明晰智能制造工程的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着力深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凝练,突出体现智能制造工程内涵,既可作为已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借鉴,也可作为高校依托现有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开展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的参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续合元、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艳红,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吉红,南昌大学教授李潭分别从智能制造的革命性共性赋能技术、智能产品、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实训教学改革探索、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等专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授课,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智能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实践,为提升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水平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也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助力。

活动期间,参会专家进行圆桌会议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实现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教育、科技和人才。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校要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又要扩大对外开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次活动作为辽宁省第十六届学术年会项目,是通过引入和支持全国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来辽举办的一次有益尝试。辽宁省学术年会是我省科技界多学科、跨地区的高水平学术盛会,每届年会都重点围绕某一科技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引导性、权威性的学术、科技和产业互融互通的创新平台,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连接、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交叉创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科协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年会举办方式,以“全国学会入辽”为切入点,以年会项目的方式支持全国高端学术活动来辽开展,深受我省科技领域院士专家和企业家的欢迎和认同。

本次活动是中国工程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活动以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水平、储备智能制造人力资源为切入点,以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关键技术环节为突破点,以深化智能制造领域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将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深入融合、系统集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共同塑造智能制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助力辽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在推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科协学会部供稿)

版权所有: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辽IPC备10205793号-1